嬰兒濕疹在香港十分常見,在中醫稱為「嬰兒濕瘡」或「奶癬」。由於患兒内有胎火濕熱,外受風濕熱邪,邪氣蘊阻肌膚而成。究竟BB皮膚出現紅疹應該如何處理?以下由中醫師講解嬰兒濕疹的成因和預防方法。
首先,遺傳是引致濕瘡的眾多因素之一。若近親有濕瘡的病史,嬰兒便有較大機會患上本病。在中醫的角度,若嬰兒先天禀賦不足、體質較弱,便會更容易出現敏感症狀,這種敏感體質又稱為特禀質。如果嬰兒在小時候患有濕瘡,他們在求學年齡也較易出現鼻敏感或哮喘等情況,家長需要多加留神。
其次,飲食不當亦是引致濕瘡的一大原因。有些新生兒可能因對配方奶粉敏感而出現濕瘡,這類皮疹大多可以在停乳後自行痊愈。家長為小兒添加輔食時亦需特別注意,一些「發物」如海鮮、花生、芒果等容易造成脾胃積熱,進而導致濕瘡的發生。
最後,接觸致敏源或外在刺激也會誘發濕瘡。除了食物外,常見的致敏源有塵蟎、花粉、寵物毛髮等。而沐浴露、洗衣粉的化學物質也會對嬰兒肌膚造成刺激。
分類及表現
嬰兒濕瘡好發於面部,尤其是兩頰,嚴重者皮疹偏及全身。本病主要可分為濕性及乾性兩大類,臨床上應辨證論治,按需選取袪風、清熱、利濕、健脾等不同治療方法。
1.濕性
小兒皮膚出現紅斑、水疱、糜爛、流滋等皮損,易因瘙癢甚而經常搔抓或哭鬧,乃至影響睡眠。而1-2個月的新生兒則以面部好發小片红斑,並覆以黄色鱗屑為主要特徵。
2.乾性
1歲以上的小兒多數表現為皮膚潮紅、乾燥、脫屑等,病情纏綿難愈。
治療
濕性濕瘡是由濕熱內生所致,治療方向當以清熱利濕,疏風止癢為主。乾性濕瘡則是因脾
胃功能失職,濕濁阻於中焦所致,故宜健脾利濕。小兒的治療可以選擇中藥外敷、外洗或內服中藥。濕瘡症狀容易反覆,患兒在進入緩解期後仍需繼續觀察或進行調理。
患兒一般兩歲前可逐漸痊愈。但一部份患者,尤其是特禀質的小兒容易病情反覆,甚至持續至成人。中醫治療重視標本兼治,能夠針對個人體質作出調整,固本培元,改善濕瘡及其他過敏情況。家長也要在日常生活積極配合,才能提升和鞏固治療效果。
以下是一些養護小錦囊:第一,小兒臟腑嬌嫩,不宜隨意用食療進補或清熱。第二,小兒需要忌口的食物會因應病情而不同,除非有明確的食物敏感,否則不必自行戒除某種食物。
預防
在飲食上,家長可以留意皮疹的發生與飲食是否有聯繫,在添加輔食時宜循序漸進,讓嬰兒有足夠的適應時間。患兒在皮疹瘙癢時忌食辛辣或蟹、鵝等發物。
另一方面,日常生活的配合也有助預防皮膚疾病。家長需要避免嬰兒搔抓皮膚,並為患兒選擇棉質透氣的衣物。此外,嬰兒洗澡的水温不宜過高、房間需要保持濕度適中、家具亦需要定期清潔防止塵蟎滋生。
若濕瘡反覆發作,可諮詢醫師患兒是否適合進行致敏源測試,或可透過減少接觸致病源頭,杜絕濕瘡的發生。
嬰兒濕瘡大部分能隨時間而愈,期間家長悉心的照料是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一旦嬰兒皮膚出現異常,建議及早求醫。如有任何疑問,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意見。
資料來源:晴報
Comments